2010年一个炎热的夏夜,我顺产生下宝宝。他的哭声在空荡荡的产房里显得尤其响亮,在短暂的清洗、检查后,他被抱到我身边。俩人挤在狭窄的床上,小小的他躺在我臂弯里。
护士来指导我给孩子喂奶。他不肯叼送到嘴边的乳头,隔一会儿再试还是不动,一副迷糊的样子看起来想要睡觉。问了护士,她说等下再试试,就继续去忙了,新手妈妈的我在产后的疲惫中也没有多想,安静的度过了产后观察的两小时回到病房,困倦的我转眼间就睡着了。
醒来,发现孩子不在旁边的小床。被告知他因新生儿肺出血被送去抢救,已经上了大呼吸机。眼前的病危通知告诉我,情况有些凶险。但我还是调整心情,一边了解他抢救的进程,一边为他出院后的粮食大计做准备。
尽管再好的吸奶器也比不上宝宝的有力吸吮,但宝宝不在身边,我只能每隔两三小时便起身吸奶,到了第三天,奶下来了,大约每次10ml。医院一天有两次可以接收挤出的母乳,我的家人每天都去送奶两次。我相信,哪怕量少,也是可以给孩子增加抵抗力的。
第十一天,孩子出院了。乳头混淆的问题让我深觉痛苦,过了一周多才有所好转,这时,三个星期大的小朋友开始喜欢上母乳,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他的胃口开始迅猛增大,实在是令我一时招架不住。
因为没有经验,孩子一哭,家人都说孩子没吃饱,于是,就这样加了奶粉。一旦开始,就收不住了,很快就由每天几十毫升变成了要吃三四百毫升。于是泡奶粉又成了常规工作。
有一天,我很不甘心的想,为什么要给孩子吃那么多奶粉呢?为什么我不能用自己的奶喂饱孩子呢?于是抽时间上网,看到小巫的文章,说这种时候就应该坚持让孩子多吸吮,奶量也会随之上来。又找到了国际母乳会的网站,更加坚信有一位朋友说的“有多少信心就有多少奶”这句话。
就这样,我开始了从母乳喂养到混合喂养又折回往母乳喂养的路上。不分昼夜,孩子要吃就抱着他哺乳,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逐渐减少奶粉的量。从三个星期到六个星期,二十几天辛劳的坚持有了回报,他又是个幸福的纯母乳宝宝了。
告别了奶瓶,全家人多了休息时间,节约了经济成本,也给宝宝带来很大的益处。他一直很少生病。
孩子四个多月时,我回归工作岗位。从一开始我就做好了准备工作,带上吸奶器,上午和下午的休息时间就各去挤奶一次,中午的时间奔回家亲自哺喂。每天中午和傍晚,我都带着刚挤出不久的新鲜的母乳匆匆赶回家里。偶尔家人有空,就请他们带宝宝中午来单位找我,这样我可以多一点和宝宝相处的时间。在会议室、储藏间、附近的朋友家,小区的草地上,我们的“午餐时光”度过得很愉快,孩子并不介意吃奶的地点。
孩子八个月时我辞职了,选择用更多时间陪伴他的成长。此后省去挤奶的麻烦,全部亲喂,他很满足,我也很快乐。
但之后喂奶的日子仍然有些波折:因炎症医生要求断奶;乳腺炎。好在我每到关键时刻都寻求到了母乳会哺乳辅导的帮助,钰雯邮件里提供的参考信息对我帮助很大,也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母乳会帮助妈妈的方法和原则。
带孩子的辛苦和喜悦,每个妈妈都有体会。最能让我感觉到幸福的,是看到现在45个月大的孩子吃饱后在怀里仰望着我时那甜甜的笑容。给每个阶段的宝宝喂奶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乐趣!
2013年10月,我被委任为哺乳辅导。经历了近三年的准备,我知道自己在很多人的帮助下逐渐的做好了用母乳会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更多母乳妈妈,并与她们一起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做的更多。
(Missy目前是国际母乳会厦门小组的哺乳辅导)